未來的濟南發展是什么定位?中心城將如何發展?經過新一輪修編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已經有了初步答案。日前,城市總體規劃部際聯席會第四十四次會議對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審查,原則通過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濟南市相關部門將按照審查意見對成果進行修改完善,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務會審查后,報國務院批復。
空間戰略:嚴控向南,適時北跨
據悉,規劃初步確定,濟南市未來將實施“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積極引導城市布局沿東西兩翼展開,嚴格控制城市向南部山區蔓延,適時跨越黃河向北部發展,優化舊城區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規劃對濟南市城市性質定位為,山東省省會,著名的泉城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預計到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430萬人左右,城市建設用地規模410平方公里左右。
規劃初步確定,將加強和完善濟南作為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全國重要交通樞紐的城市職能,培育和凸顯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城市職能。到2020年,把濟南建成具有獨特自然風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現代化氣息、代表山東形象的區域中心城市和繁榮、和諧、宜居、魅力的泉城。
市域規劃:構筑“一心三軸十六群”
在市域規劃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市域產業布局調整,改變中心城功能過于聚集的狀況,積極引導傳統產業向中心城周圍縣(市)轉移,帶動縣(市)經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突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市域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兩翼展開、跨河發展的總體戰略,形成主城區產業聚集區和沿交通走廊向東、向西、向北的三條產業聚集帶。
根據規劃,濟南將構筑“一心三軸十六群”的城鎮空間組織結構,即以濟南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三條城鎮聚合軸,組建十六個城鎮組群,促進市域城鎮統籌協調發展。其中,三條城鎮聚合軸是以中心城市為中心,與產業空間布局相適應,向東、向西、向北形成沿濟青、濟鄭和濟鹽產業聚集帶的三條城鎮聚合軸;十六個城鎮組群是規劃形成十六個城鎮組群,每一組群以中心鎮或次中心城市為中心,帶動組群內其他城鎮的共同發展。
市區規劃:南北定位為重要生態功能區
規劃初步確定,根據濟南市區地理環境、城鄉空間和產業發展特征,將南部山區、中部平原和北部黃河沿岸三個帶狀區域,分別定位為南部山區保護發展帶、中部城市空間與產業發展帶、北部黃河保護發展帶。中帶是城市空間和產業的主要發展區,是中心城發展的主體;南北兩帶是為城市發展提供生態支持和服務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濟南市區內中心城外圍現有17個鄉鎮,分布于南部山區和黃河兩岸,鄉鎮域面積總共約1808平方公里。規劃提出,根據發展條件,結合鄉鎮合并,將沿主要對外交通走廊分布的歸德、仲宮、遙墻、桑梓店等13個鄉鎮,規劃為市鎮。根據各市鎮所處地域特點、資源優勢,劃分為南部山區西部市鎮組群、南部山區東部市鎮組群、空港市鎮組群和黃河北市鎮組群。撤并的鄉鎮駐地規劃建設為新農村集中居住地。
此外,規劃對市區用地與空間資源進一步劃區分類,劃定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建設區、城市綠色隔離地區、山林綠化區、一般農田用地區、重點生態保護防治區、自然保護與風景旅游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共7類功能區。針對各區提出具體的空間管制措施和要求,尤其是對脆弱資源保護明確強制性管制規定。
中心城規劃:近期推動“一城六片”建設
規劃提出,中心城建設用地集中在北部黃河和南部山區之間的適宜建設區域,用地發展方向在現狀城區用地的基礎上,主要向東西兩翼拓展。規劃范圍向東擴展至市區邊界,向西南擴展至長清城區。
根據規劃,中心城空間結構為“一城兩區”。“一城”為主城區,“兩區”為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主城區為玉符河以東、繞城高速公路東環線以西、黃河與南部山體之間地區;西部城區為玉符河以西地區;東部城區為繞城高速公路東環線以東地區。主城區與西部城區、東部城區之間以綠色空間相隔離。
根據近期規劃,濟南將推動“一城六片”,即古城和商埠區、大學園博片區、西客站片區、濱河片區、奧體文博片區、賢文漢峪片區和唐冶章錦片區等重點片區建設。二環路以內地區,以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危舊簡易樓群改造為主,優化提升老城區功能布局與景觀環境。城市東西兩翼和沿小清河兩岸地區,以高端產業發展和現代化新區建設為主,突出城市綜合體發展建設,統籌設施配套和環境建設,實現以業興城、以城引業。
在城市遠景發展上,規劃提出,中心城的發展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向南部山區延伸,完善、擴展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實現跨黃河發展,在黃河北建設新城。